诈骗还钱了后能否判缓刑
诈骗还钱了后,大概可以判缓刑,能否判处缓刑要视涉案金额及其他情节而定,具体来讲:
1.假如涉案金额较小,且犯罪嫌疑人拥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同时表现出悔罪态度,大概依据《刑法》第三十七条或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进而存在判缓刑的可能性。
2.但应该注意,即便满足上述条件,最后是不是判缓刑还需法院依据案件具体状况裁量。
3.假如涉案金额较大,已达到诈骗罪“数额较大”的规范,即便犯罪嫌疑人全部退赔,也会因情节较重而不符合缓刑条件。
4.法院将依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量刑。
2、判缓刑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判缓刑的条件和程序主要依据《中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进行。
1.条件方面,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犯罪情节较轻;
有悔罪表现;
没再犯罪的危险;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重大不好的影响。
2.对于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3.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与社会风险程度等原因,决定是不是适用缓刑。
4.假如符合缓刑条件,法院会在判决中明确宣告缓刑,并规定缓刑考验期限,依据犯罪状况,还可以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地区、场合,接触特定的人。
诈骗罪与借贷纠纷有什么区别?
找法网提醒你,诈骗罪与借贷纠纷的主要不同在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表现。
1.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办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其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别人财物,且一般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知并基于错误认知处分财产。
3.借贷纠纷则是基于借贷合同产生的争议,借款人因为某种缘由未能按时偿还借款,但并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4.在借贷纠纷中,借款人一般没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且一般有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计划。
5.假如借款人编造谎话或隐瞒真相以骗取款物,且到期不可以偿还,同时表现出非法占有些目的(如挥霍一空、不赖账但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等),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6.假如借款人因某种缘由长期拖欠不还,但并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且仍有偿还债务的意愿和计划,则是借贷纠纷范畴。
7.《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了诈骗罪的法律后果,即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将遭到刑事处罚。
因此,在区别诈骗罪与借贷纠纷时,应严格把握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表现。